规划咨询

规划咨询

商业计划书

可行性研究报告

管理咨询

IPO上市咨询

企业管理咨询

兼并重组研究

报告商城

报告商城

行业研究

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

营销策划

培训讲座

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中心

大数据中心

前海中泰数据库

服务中心

常见问题

增值服务

服务承诺

服务流程

付款方式

产品配送

在线反馈

版权保护

免责声明

关于我们

了解前海

公司概览

核心竞争力

组织架构

专家团队

数据资源库

资质认证

典型案例

新闻中心

园区资讯

产业资讯

规划政策

商业时评

诚聘精英

联系我们
规划政策
首页> 关于我们>规划政策

《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深工信〔2025〕43号)

2025-03-03   前海中泰咨询

image.png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的通知

深工信〔2025〕43号

各有关单位:

《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实施,请认真组织贯彻落实。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5年3月3日


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关于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精神,抢抓通用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机遇,积极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加快提升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能级,全速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现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目标

把握人工智能前沿发展态势,发挥深圳产业链完备、机电一体化、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坚持场景牵引、创新驱动、软硬协同、生态赋能的原则,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速形成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深圳样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硬件产品集群,构筑富有吸引力的人工智能人才集聚地。到2026年,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3000家,独角兽企业超10家,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20%,推出10个以上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孵化器,形成“场景应用最开放、算力供给最普惠、产业生态最健全、创新创业最便捷”的产业发展环境,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二、加速推进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

(一)扩大开放“城市+AI”应用场景。建设市、区两级应用场景开放中心,围绕五大政务领域每年开放100个以上应用场景,打造“一区一品牌”典型场景应用,推动全面提升超大规模城市治理水平。政务服务领域,探索构建政务应用创新实验室,推动“i深圳”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持续提升民生诉求办理效率,助力“深i企”平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诉求办理效率,提升政务办公效率。城市治理领域,支持机器人在公共安全、市政环卫、应急救援等场景中的应用,完善覆盖全市的AI应急响应体系,提高突发事件处置效率,推动城市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型。教育教学领域,推进人工智能在智能学习空间、智能课堂等场景的应用,实现课堂教学智能化覆盖,教师研训效率提升,助力教育公平与质量双提升。医疗服务领域,推动智能就医、智能诊疗、智能健康管理、智能公共卫生管理以及医用机器人等落地应用,加快打造人工智能示范医院,构建“预防-诊疗-康复”全链条智能服务体系。文化旅游领域,积极建设AI示范景区,推动AI赋能文创设计、导游导览、景区运营管理、展会赛事,推动人工智能翻译器的全域全时应用,打造“科技+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责任单位:市政务和数据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应急管理局、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市外办、市中小企业服务局,各区政府(含大鹏新区管委会、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下同)]

(二)深化AI赋能千行百业。聚焦五大产业领域,以垂类行业大模型与具身智能机器人为核心驱动力,推出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标杆应用、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示范应用。“AI+先进制造”,应用工业制造大模型、制药大模型等垂类模型,面向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消费品工业等重点行业,以赋能“研产供销服管”全流程为目标,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智能制造典型场景,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水平跃升。“AI+科学研究”,依托数学、生物、材料、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等领域垂类大模型,重点围绕新药创制、基因研究、新材料研发、气候环境、深空深海等领域,推动人工智能模型算法和领域数据知识融合,辅助前沿领域探索。“AI+金融服务”,支持银行、保险、证券等企业开发应用金融决策、风险管理等垂类大模型,以风险管理、保险理赔、投资决策、客户服务为主攻方向,加快提升科技金融实力。“AI+商贸流通”,强化人工智能对精准营销、智能通关、仓储管理的服务支持,加速推进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落地应用,为提振消费、企业出海提供有力保障。“AI+创意设计”,支持服装设计、建筑设计、广播电视、游戏动漫等领域应用大模型进行赋能,持续提升创意效果和设计效率。(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创新局、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市住房建设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三)大力培育智能产品矩阵。抢抓端侧智能爆发机遇,聚焦五大智能产品矩阵,推出100款以上热销智能产品,抢占“万物智联”新赛道。丰富发展人工智能终端产品,研发推出AI手机、AI平板、AI电脑、AI眼镜、智能可穿戴等爆款智能硬件产品。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商用,支持企业开展整机研发,积极拓展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应急作业、交通巡检、医疗康养、安保巡逻、文旅服务、教育科研等领域的商业化应用。丰富智能家居产品,推动智能家居产品互联互通发展,研发系列拳头产品,拓展全屋智能应用广度和深度,推进全屋智能融合化发展。培育发展大模型一体机,支持硬件企业与大模型企业合作开发开箱即用的训推一体机和推理一体机,重点开拓一体机在金融、政务、医疗等本地部署需求旺盛的应用市场。提速发展智能驾驶,推动技术突破、产品推广、场景应用和商业模式融合,加快L3级规模化应用,攻克L4级技术,抢占L5级制高点。(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创新局)

三、不断强化产业要素供给

(四)大幅提升智能算力规模。聚焦企业智能算力需求,建设一批智能算力项目,打造超智协同、异构融合、训推一体、普惠泛在的可持续训力供给体系。加快建成国家级重大战略项目,推动鹏城云脑Ⅲ、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尽快点亮,打造国家智能算力的核心关键节点。建设多个10E级智能算力集群,推动现有智能算力中心倍增扩容,建设一批国产智能算力中心,打造南山、宝安、龙岗、龙华、前海、河套以及光明科学城等算力高地。实施“算力飞地”战略,构建1ms时延的城市算力网、3ms时延的韶关算力网以及10ms时延的贵安算力网,构建多点互联、高速无损的算力网络。到2026年,实时可用智能算力超过80E FLOPS。(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创新局、深圳市通信管理局、前海管理局、河套发展署,各区政府)

(五)推动智能算力服务普惠泛在。通过发放算力补贴、加大优惠算力供给,持续降低算力成本。发放普惠“训力券”,依托重大项目和政策,扩容发放“训力券”,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低成本使用智能算力。构建大规模的普惠算力保障体系,推动政府投资智算中心向初创企业、中小微企业提供一定规模的免费算力,鼓励社会投资智算中心向初创企业、中小微企业提供优惠算力。加快布局低成本边缘智算中心,提升对不同模型的适配能力,熟化边端智算资源配套服务,满足推理侧算力需求。(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创新局、市发展改革委)

(六)加快构建行业语料集。充分利用深圳产业丰富优势,持续构建行业语料集,支撑垂类模型训练。打造高价值垂类数据集,重点培育医疗、教育、交通等高价值垂类数据集,汇聚建成3PB中文语料数据。培育建设重点行业可信数据空间,鼓励行业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联合研究机构和行业组织,试点建设医疗等行业可信数据空间,释放行业数据价值。推动深圳数据交易所打造国家级数据交易所,发放“语料券”,促进人工智能语料共享和交易。(责任单位:市政务和数据局、市教育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卫生健康委)

(七)打造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基地。着力提升具身智能数据供给能力,为具身智能研发提供高质量训练环境。建设具身智能数据集,依托机器人企业和省具身智能创新中心,在宝安、龙华等区建设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基地,构建具身智能开源开放平台和多模态训练开源数据集,重点开发支持人形机器人训练的多模态环境感知和运动规划数据集。搭建城市级模拟应用场景,依托数字孪生先锋城市建设,推动建设城市级高保真仿真训练平台,加快赋能具身智能、自动驾驶等领域大模型实训。(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政务和数据局、宝安区政府、龙华区政府)

(八)探索数据跨境新模式。利用毗邻港澳优势,促进数据跨境有序流动。强化数据跨境制度建设,以跨境需求最迫切的典型场景为切入口,探索跨境数据流动分类分级管理。构建数据跨境便利化服务体系,支持前海、河套、罗湖口岸片区完善数据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试点出台重点领域数据跨境负面清单,指导企业开展数据出入境安全合规操作。支持深圳数据交易所建设跨境数据专区,扩大与数据企业的战略合作,批量上市跨境数据产品服务。(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市政务和数据局、罗湖区政府、前海管理局、河套发展署)

四、持续增强源头创新能力

(九)支持大模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布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科技重大专项,产出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算法理论创新,支持企业加强智算芯片、具身智能、高阶智驾、端侧轻量化模型、超大参数模型、高效推理模型、全模态模型、空间智能模型等核心突破,提升大模型可信与可靠度。重点攻关具身智能,完善具身智能数据仿真、数据合成等技术工具链,持续研发具身智能多模态“大脑”和运动控制“小脑”,支持VLA(视觉语言动作)大模型研发应用,加速突破高功率密度伺服驱动器、仿人机械臂和灵巧手等“机器肢”关键技术,攻关高精度传感、高强度本体结构、高能量密度动力、轻量化骨骼等“机器体”关键技术。支持智算芯片企业加强研发,持续提升端侧和推理芯片的计算能力和模型适配能力,加快突破超大规模智算集群网络通信等关键技术问题。(责任单位:市科技创新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十)布局高水平科研载体。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创新体系。建设“1+2+N”人工智能实验室集群,发挥鹏城实验室引领作用,支持光明实验室和福田实验室加快研发进程,鼓励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及各高校科研机构继续推进人工智能研究。打通创新链条,发挥具身智能机器人、工业边缘智能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作用,鼓励企业新建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中心、技术中心,打通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再到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责任单位:市科技创新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十一)培育自主可控算力生态。发挥全栈国产算力技术优势,强化软硬件技术协同,持续打造活跃的算力生态。持续提升国产算力芯片性能,加快完善国产深度学习框架,实现软硬件技术的深度协同。研发全栈国产化大模型及工具链,构建自主可控人工智能的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发挥人工智能生态源头创新中心的引领作用,到2026年适配模型和应用100个以上,培养人工智能开发者超2000人,开展20场以上产业链对接合作和有组织协同创新活动。(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创新局)

(十二)打造人工智能开源生态。发挥企业开源优势,构建繁荣的开源生态。打造开源社区,鼓励企业联合开发者社区、开源生态基金会,打造国内一流的人工智能开源社区,推动开源模型集、数据集和工具链开发。壮大开源生态,基于明星开源项目推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应用实践和成果转化;在大模型、具身智能、自动驾驶等领域培育一批基础性前瞻性的开源项目;聚焦中小企业需求,提供可复制易推广的训推框架、开发示例、测试工具和开源代码。构建开发者社群,扩大开发者关系网络,开展技术、标准、认证等系列培训。(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创新局)

五、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生态

(十三)大力引育青年英才。发挥人才对技术创新的关键作用,持续招引培育青年人才,逐步打造人工智能人才集聚地。大力招引青年创新人才,面向国内外一流高校,加大青年创新人才招引力度,汇聚一大批具备颠覆式创新潜质的拔尖创新人才。加大人工智能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对人工智能人才进行分档支持,提供生活安居、创业辅导、空间支持、资本助力等全方位服务,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助力企业和科研机构引才留才。建设人工智能实训基地,联合科研机构、企业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实训基地,开展产教融合课程及项目实战,为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和研学场所,并给予临时住房保障。(责任单位:市人才工作局、市科技创新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保障局)

(十四)建设一流人工智能学科。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大力培养本地人工智能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组建人工智能学院或研究院,汇聚算力、模型、软件等要素,集聚一批创新团队;推动各高校以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交叉融合。建设国内一流专业集群,支持高校增设人工智能领域特色专业,推动本硕博招生指标扩增,打造人工智能品牌专业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加强本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建设人工智能领域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培育一批高层次人工智能人才。(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十五)建设低成本产业孵化器。更大力度提供企业孵化空间支撑,加速企业孵化培育,提升产业集聚效应。打造一批创新孵化器,在福田、罗湖、南山、宝安、龙岗、龙华、坪山、光明等重点区,各打造1个以上超2万平方米的低成本创新孵化器,为初创企业提供免租空间、算力优惠和配套资源服务。持续推动产业集聚,鼓励各区打造区级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和人工智能产业楼宇,推动“楼宇园区+算力设施+科研机构+公共服务”一体化布局,吸引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前海管理局,各区政府)

(十六)加强投融资支持。聚焦企业融资需求,构建层次鲜明、高度协同、耐心陪伴的基金服务体系,助力企业做大做强。构建活跃投资生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和具身机器人产业基金作用,统筹天使母基金、深创投、各区基金等国企基金,聚焦推理芯片、模型算法、端侧应用、具身智能等领域,投资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实施“投补贷”联动,构建“创业投资+财政补助+科技信贷”联动机制,对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利率优惠、知识产权融资贴息等支持。发挥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优势,“一对一”解决人工智能重点领域、核心企业的跨境金融服务诉求。(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创新局、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各区政府)

(十七)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抓住人工智能创业热潮,加大企业服务力度,持续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持续挖掘初创企业,借助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发掘优质初创企业,做好创业辅导、空间支持、资金扶持等服务。推进企业梯度培育,支持中小企业拓展市场、落地场景、站稳脚跟;支持独角兽企业提升核心技术能力,不断拓展应用市场;支持企业上市,联合深圳证券交易所对具备上市潜力企业开展上市辅导。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领军企业面向中小企业开放场景,开展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智能产品小规模试用。到2026年,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其中独角兽企业超过10家。(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创新局、市地方金融管理局)

(十八)提升产业交流合作水平。通过举办展会论坛赛事,强化产业交流合作,构建活跃的产业发展氛围。支持举办高水平展会论坛,吸引全球人工智能创新资源、高端人才在深交流合作。坚持“以赛聚才促产”,持续提升“兴智杯”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全国人工智能大赛等赛事水平,孵化落地一批人工智能成果和企业。坚持“智能向善”,做好大模型备案指导与服务,依托相关平台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树立合规发展意识。(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委网信办、市科技创新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来源: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返回

前海中泰咨询-订阅号二维码.jpg微信订阅号 前海中泰咨询-服务号二维码.jpg微信服务号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的文/图等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前海中泰咨询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editor@qhztzx.com、0755-32919669, 我们将及时沟通处理。

上一条:《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
下一条:《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深工信〔2025〕42号)

咨询 · 服务